你現在的位置:農機通首頁>>農機博客>>羅曉>>成果推廣>>
(推薦)
秸稈和荊條:長出來的“煤田”
秸稈和荊條,在我國廣大農村隨處可見,是再普通不過的物事。對于秸稈,人們大多一燒了之,而荊條,或任其自生自滅,或砍了當柴燒,沒什么大用處。然而,在遙遠的北歐國家丹麥和瑞典,它們卻被送到發電廠發電,在能源構成中占據重要位置,被當地人稱為地里長出來的“石油”和“煤炭”。他們的做法,對能源日益緊缺的我國有相當的借鑒意義。
今年3月,記者前往瑞典、丹麥采訪。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通往挪威奧斯陸的歐洲18號公路兩旁,記者看到田野里密密麻麻長滿了筆直的荊條,高的約有六七米,低的也有二三米,還有的只剩下樁樁,大概是剛剛被收割過。陪同記者在瑞典采訪的瑞典籍華人蔣大龍說,這些就是瑞典生物燃燒發電廠發電用的荊條。
上世紀70年代以來,面對一次次世界石油危機,瑞典、丹麥等北歐國家積極尋找替代能源。80年代,丹麥BWE公司率先研發了秸稈生物燃燒發電技術,并在1988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秸稈生物燃燒發電廠,此后,這種技術逐漸在北歐推廣。蔣大龍說,瑞典人管荊條叫“沙萊斯”(SALES),它再生能力強,種下后不用再種,割了又長,長高了又割,省力、省時、省投入,用家鄉的話說,收割荊條“就像割韭菜,不是拔大蔥”。
蔣大龍的老家在山東沂蒙山區。他說,我們老家荒山、荒坡很多,還有黃河兩岸的荒灘,如果廣種荊條,將是一塊很大的生物資源。荊條根系發達,能夠保持水土,種植荊條對于改善我國特別是北方地區的生態環境很有好處。另外,現在退耕還林地區的農民普遍擔心8年政策補貼期一過,生產生活怎么辦,如果種植荊條用于發電,既可以免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又可以保證退耕還林退得下、守得住、不反彈。
幾經周折,記者找到了**初種植這片荊條的農民歐文·葉立信。歐文說,他種的是一種叫“比特”的荊條,這種植物抗寒、抗旱、抗干燥,對土地要求不高,割了以后又長。如果要大面積種植,只要把“比特”斜剪成一段一段的苗木,插入土中就行, 很快就長成一片。它的根系特別發達,發育能力特別強,插一根往往形成一片,生長茂盛。“比特”熱卡高,一噸“比特”能抵一噸煤,所以人們稱之為地上長的“煤田”和“油田”。瑞典糧食曾經供過于求,于是好多農民不種糧食改種“比特”,收割后賣給電廠發電。
在丹麥,記者在南部的洛蘭島參觀了馬里博秸稈發電廠。電廠實行熱電聯供,裝機容量1.2萬千瓦,年發電5000小時,為馬里博和薩克斯克賓兩個鎮5萬人口供應熱和電。
記者進入這家發電廠,僅在中央控制室見到兩三人值班。負責電廠技術安全管理的斯文遜工程師說,全廠連廠長在內一共只有10名職工,電廠自動化程度高,可以做到無人值守。記者仔細察看了電廠的整個運行流程:傳送帶將庫里的秸稈一捆接一捆地送往封閉型切割裝置,加工切割成一段段不規則的短稈;短稈被源源不斷地送進焚燒爐燃燒;540攝氏度的高壓蒸汽,推動汽輪機發電,另有專門的管道供熱;與電廠煙囪相連的管道中部裝有一個較大的漏斗狀濾器,專門回收爐灰,作為肥料提供給農民。斯文遜告訴記者,爐灰是很好的鉀肥,農民每賣一噸秸稈不僅能得到400丹麥克朗(1丹麥克朗約合人民幣1.34元),還能免費得到電廠返還的40公斤爐灰。整個秸稈資源得到了循環利用,沒有多少資源浪費和污染排放。
丹麥工業高度發達,但20年來,丹麥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并沒有增加能源消費量,反而從石油進口國變成出口國,現在的石油消費量只有1973年的一半,而秸稈發電等可再生能源滿足了24%的能源需求。如今,丹麥已建成130家秸稈發電廠。
丹麥BWE公司總裁葉利克對記者說,BWE公司對中國北京周邊的河北省做過調查,發現河北每年有4000多萬噸秸稈被農民燒掉,相當于2000萬噸煤。這么多秸稈如果以縣、鎮為單位收集起來,至少可以供應100家小秸稈發電廠。我們的專家看到農民野外焚燒秸稈時很痛心,這種所謂的廢料被利用起來轉化為電力和熱能,將對人們的生活產生多大的作用啊!因此,BWE決定今后在中國建設秸稈發電廠。
談起中國開發生物能源的前景,瑞典農業大學生物能源研究所所長馬帝·珀爾加很激動,他不停地向記者強調,**大的油田,**大的煤田,是從地上長出來的,而不是挖出來的,而中國,有世界上**豐富的地上“油田”和“煤田”。
顯然,作為**大“油田”的主人,我們并沒有做好挖掘的準備,依然在守著“油田”鬧“油荒”。馬帝曾多次同中國有關方面聯系,卻石沉大海,始終得不到回應。見到記者,他很高興,說:“終于有中國人同我聯系了!”
(信息來源: 新華網)
發表于 @ 2008年06月30日 23:13: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