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的位置:農機通首頁>>農機博客>>羅曉>>產業研究>>
(推薦)
半喂入式收割機“割”了什么
半喂入式收割機走俏市場
早在2004年末,用戶就已開始對半喂入進行了解,咨詢性能,也咨詢補貼政策,到了三月中旬開始訂機,四五月份提貨。經銷商的訂貨工作也早于往年,提早與生產企業簽訂合同,落實銷售計劃。“半喂入”用戶的分布區域正在拓寬。除江蘇、安徽、河南等傳統市場外,湖北、廣東、浙江、廣西、江西也出現了批量增長,東北水稻產區對“半喂入”的興趣在增加。銷售區域的擴大,表明了半喂入在水稻主產區得到推廣。今年“半喂入”需求量大增,形成了淡季不淡,旺季脫銷的大好形勢。從3月下旬開始的銷售旺季,越過了麥季,一直持續到8月份。綜合觀察今年半喂入銷售持續旺銷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購機補貼政策的拉動。據了解,在半喂入銷售總量中,有近60%的用戶與補貼有關聯,而且補貼的金額高。“半喂入”按規定可以享受3萬元的補貼,是單項品種補貼金額**高的產品;若再加上地方財政補貼,有的多達八九萬元。其次是跨區作業收益的上升。2005年跨區作業時間長、跨度大,單機作業量提高,用戶效益明顯上升。水稻跨區作業的持續性擴大了“半喂入”的影響力。6月下旬,部分雙季稻地區開始收割,收割期持續20天。7月中旬,早稻地區的收割全面開始,持續到8月份。9月中旬,江蘇和安徽的中稻地區開始收割,10月上旬,晚稻地區開始收割,并持續到11月份。對于專業收割的機手來說,將進行80~100天的收割,收割量之大,收割的范圍之廣,收割的收益之高,必將產生巨大的影響。
市場的“雙刃劍”砍向誰?
半喂入式收割機只是近些年從日本發展起來的,后由日本傳入韓國,再由日、韓傳入中國。但我們不能將眼光只局限于日、韓兩國,應該從世界聯合收割機市場的情況來看待中國聯合收割機發展方向問題。從全球聯合收割機的發展情況來看,歐洲、美國、前蘇聯等聯合收割機保有量很大的國家和地區均以全喂入式聯合收割機為絕對主體,極少發展半喂入聯合收割機,在這些國家和地區,基本上沒有半喂入式聯合收割機的市場。中國的國情與日、韓兩國并不完全相同,應該更多地學習歐、美國家的發展經驗,從這個角度說,半喂入式聯合收割機至少不應該成為中國市場的惟一選擇。
有專家稱,半喂入式收割機的投入產出比比較好,事實上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依據當前收割市場的行情,二者的作業單價相差10元左右(半喂入式50元/畝,全喂入式40元/畝),1年下來二者的收入相差1萬元左右。但在投入方面,進口的半喂入式聯合收割機**少要20萬元/臺,國內生產的機器也要14 ~15萬元/臺。而一臺國產的全喂入式聯合收割機目前一般的價位為5 ~6萬元。購買一臺全喂入式收割機,農機手可在2年內收回成本;而購買一臺半喂入式聯合收割機則至少需要3~5年時間收回成本。這個投入產出怎么計算?
半喂入式收割機的“兩難”
不可否認,半喂入式的技術含量比較高,但我們需要破除對純粹高技術的迷信,技術含量高的機具不見得是效益**高的,也不見得是**適合中國國情的。勞斯萊斯是世界****車,技術含量肯定是比較高的,但不能說它是汽車工業發展的方向,也不能說中國汽車市場的主流就是這類車,這個道理很簡單。事實上,市場的需求是有層次的,至少可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高端產品應該瞄準的是高端用戶,如經濟比較發達的江蘇、浙江、廣東等省。但不能說,這種高端產品會在中國市場普及,這是不現實的。這幾年,半喂入式聯合收割機整個市場保有量可能不超過2萬臺,但全喂入式的保有量已達20萬臺,且每年以4萬臺左右的速度在增加。半喂入式聯合收割機年增加不過3000余臺,這就是農民的選擇、市場的選擇結果。從地區分布來看,發達地區的農民可以買半喂入式聯合收割機,但不發達地區怎么買?
如何確保農民在3~5年時間內收回成本?從全國情況來看,水稻主產區大多數還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半喂入式收割機的高價位是無法接受的。據了解,對于這種高價位的機具,農民一般是通過貸款來購買的,包括經濟發達地區。這也說明,在中國市場上,真正買得起半喂入式聯合收割機的是少數農民。中國的國情很特殊,需要一個均衡的結構,不能反對高性能的機具,但也不能一味強調高性能的機具,需要結合國情,綜合布局。
中國農機化的發展需要一些高性能的機具,但并不是說所有的機具都要搞成**高性能的。國家的補貼政策傾向半喂入式聯合收割機,而真正受惠的只有外資企業。若對全喂入式聯合收割機同樣實施每臺3萬元的補貼,則農民只需拿出1萬余元,就可以直接購機,受益幅度更大。國內農機企業的技術水準和開發能力在不斷提升,從民族工業發展的高度來看,鼓勵、扶持國內農機企業開發、生產出適合國情的聯合收割機應該是更重要的一件事。因此,從這些角度上看,半喂入式聯合收割機要想在中國市場上一統天下,是不可能的。
( 選自《經濟日報》)
發表于 @ 2008年07月16日 21:36: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