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農機購置補貼“熱”購下的“冷”思考
農機購置補貼“熱”購下的“冷”思考
近年來,伴隨國家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實施,全國各地普遍出現了農民購機熱現象。主要表現在農機的類別、品種不斷增多,農機總動力穩步增長,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組織數量增加,農機裝備更加精良,農機作業水平進一步提升,農機社會化服務規模不斷擴大。以山東省臨邑縣為例:2008年至2013年的六年間,該縣已落實農機購置補貼4987.7萬元,農民購置各種補貼機具2900多臺(套),拉動農民投資17000多萬元,農機消費市場持繼升溫。
一、多方催動購機升溫
一是社會發展推動。進入新世紀,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階段。在此階段,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同時實踐證明,農業機械作為提高農業生產勞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規模化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利于節約勞動成本,解放農村勞動力,進而增加農業效益,促進農民增收。因此,社會發展促使農業現代化進入了新階段。
二是惠農政策拉動。2010年全國農機購置補貼資金達155億元,比2004年增長了120倍。山東省補貼資金創9.8億新高,臨邑縣農機補貼額也達到970萬元,僅2013年上半年補貼額就達到了1000多萬元。此外,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保增長、促內需方針,連繼幾年中央一號文件,大幅度提高糧食**低收購價,這一系列惠農政策極大地刺激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和購機熱情。
三是示范推廣帶動。從實施農機購補貼政策以來,臨邑縣農機管理部門一直都在進行玉米機收、保護性耕作等新機具、新技術的的示范、推廣工作,對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組織進行大力引導和扶持。目前,全縣拖拉機擁有量4.1萬臺,聯合收割機2700余臺,小麥機收率達99%,玉米機收率達87%,農機協會達72個,農機合作社發展到46個。目前,農業機械正由糧食主要生產環節向全程機械化推進,向經濟作物、畜牧業等擴展。
四是作業效益引動。農機作業效益體現在農業種植戶和農機作業戶中。事實證明,農業種植戶購牛、養牛與雇傭機具作業的效益相比,相差很遠。機械化作業不僅解放了種植戶勞動力,使其能夠從事第二產業,增加了家庭收入。農機戶購買一臺享受補貼的聯合收割機9萬元左右,通過跨區作業、加入合作社等途徑,**多3年即可收回成本。近年來,靠農機作業致富的農戶不斷增加,一些返鄉農民工也走上了投資農機之路,進一步推動了農機市場的繁榮。
二、購機熱后存隱憂
隨著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不斷深入,農機具數量的不斷增多,農機戶和農機管理部門面臨的問題也日益增多,購機熱背后存在一些隱憂。主要有以下八大問題:
一是農機發展不平衡。糧食生產用機械與經濟作物、畜牧、水產、林果業機械發展不平衡,大中型和小型機械發展不平衡。
二是農機具價格偏高。很多購機戶反映,補貼政策雖然穩定開展,當前金融危機,鋼材、橡膠價格下降,人工成本降低,而機具價格卻維持不變,個別機具有升高的跡象。
三是農機作業用油補貼制度欠合理。現行的燃油補貼隨著小麥補貼等一同開展,等于將農機用油補貼平攤化,起不到補貼專補的效果。
四是農機組織化程度低,信息來源少。農機大戶之間缺乏協作,沒有形成有效的聯合,難以發揮整體效能和功用,有時甚至會出現相互壓低作業價格,出現惡意競爭的現象,影響農機的使用效率。
五是農機信貸政策沒落實到位,補貼誘人也無力購買,造成有些想購機的農民購不到理想的農機具。
六是土地流轉速度慢。作業地塊不集中,種植結構缺乏統一規劃等現象,影響了農機的規模生產,對農機作業成本起到直接的影響。
七是農機化基礎薄弱。相對農機的發展速度,農村機耕道、機房、農機維修網絡的建設明顯滯后,有機無處走、有機無棚、有機無處修的現象四處可見。
八是農機化人才素質有待提高。由于歷史原因,基層農機單位體制不順,隊伍不穩,年齡老化,知識結構陳舊。特別是鄉(鎮)農機站,從事農機的工作人員少,大多數兼任鄉(鎮)政府的中心工作,造成農機的公共服務能力不足。
三、應對新形勢下的建議
一、加強農機化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爭取在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及鄉村道路建設、農田基本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規劃中安排機耕道路建設內容,改善農機作業通行條件。爭取中央和地方對農機合作組織建設、農機場庫棚、維修站設備設施建設給予補助性投資扶持,改善農機具的保養和維修條件。
二、要完善農機化服務體系。一是以農機推廣、培訓、維修、信息咨詢等體系為支撐,積極為農機服務組織提供政策指導、技術培訓、人才培養、信息咨詢等服務,推進農機服務市場化、社會化、產業化。二是積極發展壯大農機服務組織。堅持“扶持、引導、規范、服務”的方針,通過有關稅費減免、信貸優惠、購機累加補貼、作業補助等扶持政策,創辦多種所有制形式的農機合作社、農機作業公司等新型農機服務組織,不斷提高服務能力。三是建立健全以計算機和現代通訊技術為主要手段,服務優良、高效共享的農機化信息網絡,以信息化推動農機化進程。
三、加快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農機管理部門要與農機研究機構、生產企業配合,以農機購置補貼為契機,促進農機研究機構、生產企業加快開發、生產多功能、智能化、經濟型農業裝備設施的研發,滿足農民的個性需求。
四、重視和加強農機化機構人才隊伍建設。一是加強機構建設。要理順農機管理體制、落實農機機構性質、保障農機技術人員待遇,使農機服務后勁有力。二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隨著農機裝備的快速增長,相當一部分科技人員、管理人員的知識結構、綜合素質亟待豐富和提高。要堅持在實踐中鍛煉人才,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努力建設一支理論功底扎實、結構合理、充滿活力、開拓創新的農機管理干部隊伍,提高農機服務水平。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