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白人樸: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態勢分析 (2000—2020)
白人樸: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態勢分析 (2000—2020)
分析發展態勢是決策時正確審時度勢的基本要求,正所謂“預則立,不預則廢”,對影響決策的正確判斷至關重要。分析判斷準,決策正確則事業興盛;分析判斷有誤,決策錯誤則事業衰敗。發展態勢分析一般從發展狀態、發展環境、發展前景等幾個方面來進行綜合分析判斷。既分析態,又分析勢,既是現實的,又是動態的,前瞻的,給正確決策提供研究支持。
13年,農機化發展盛況空前
2000—2012年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狀態增長盛況空前;速度加快形成歷史上快速發展成長期;質的改善進入前所未有的新境界;成效顯著成為農機化發展成果輝煌、貢獻巨大的重要歷史時期;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突出問題仍亟待解決。
農業機械總動力從2000年5.23億千瓦增加到2012年10.26億千瓦,12年增加5.03億千瓦,接近翻一番,年均增加近4200萬千瓦。尤其近10年來,總量增長連續跨上6億千瓦、7億千瓦、8億千瓦、9億千瓦、10億千瓦五大臺階,2012年全國農機總動力超過10億千瓦,成為當年全國農機化十大新聞的頭條新聞。也就是說,進入21世紀后這頭12年的農機總動力增量,接近前50年達到的農機總動力總量。這12年間,2000—2003年年均增加約2900萬千瓦,2004—2012年年均增加約4680萬千瓦,近9年可謂盛況空前。
農業機械原值從2000年2828.1億元增加到2012年7805.6億元,2012年為2000年的2.76倍,12年增加近5000億元。其間,2000—2003年年均增加約180億元,2004—2012年年均增加約494億元。尤其2009—2012年這4年年增量從627.9億元到691億元,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達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鄉村農機從業人員從2000年3413萬人增加到2012年5354萬人,12年增加1941萬人,年均增加160多萬人。農村中會操作使用現代農業機器裝備的新型農民數量大增,總量空前。
農機戶從2000年2714.7萬個增加到2012年4192.3萬個,12年增加了1477.6萬個,年均增加120多萬個。顯示出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戶從事農業機械化生產的主體地位日益增強,農機戶作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在不斷發展壯大。
農業機械購置總投入從2000年190.57億元增加到2012年856.96億元,2012年為2000年的4.5倍,翻了兩番多。不斷加大投入形成了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的投入穩定增長長效機制。
從2000年到2012年,機耕面積從6200萬公頃增加到1.1億公頃,機耕水平從47.7%提高到74%;機械種植面積從4000萬公頃增加到7680萬公頃,機械種植水平從26%提高到47.4%;機收面積從2645萬公頃增加到7117萬公頃,機收水平從18%提高到44.4%。農業生產中機械化作業方式日益增加,傳統作業方式日漸減少。
在2000—2012年間,我國農業機械化與農機工業出現了互促共進的發展局面。農機工業總產值連續突破了三大關,2005年突破了1000億元大關,2009年突破了2000億元大關,2012年突破了3000億元大關,達3300多億元,成為全球農機制造第一大國。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出口受阻的嚴峻形勢下,把擴大內需作為克時艱、保增長的有效途徑,把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農機化作為主攻方向,國產農機保障了國內需求90%以上的供給能力,卓有成效地實現了持續六年保持農機工業產值兩位數增長,在全國機械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中國成為全球農機制造第一大國列入2012年全國農機化十大新聞第二條。
快速發展**顯著的標志是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及玉米機收水平、水稻機插秧水平發展速度明顯加快。
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從2000年32.3%提高到2012年57.2%,12年提高24.9個百分點,年均提高幅度大于2個百分點。尤其2006—2010年連續5年提高幅度都在3個百分點以上,形成我國農機化發展**快的歷史時期。中國已成為21世紀世界農機化發展的新亮點。在這個時期,我國農機化發展實現了兩大歷史性跨越,一是農業機械化發展由初級階段跨入了中級階段。2007年,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42.5%,超過了40%。二是2010年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了50%,達52.3%。標志著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實現了由人畜力傳統生產方式為主轉變為以機械化生產方式為主的歷史性跨越。我國農業生產進入了以機械化生產方式為主導的新時代。這兩大跨越都列入2012年全國農機化十大新聞的重要內容,也顯示出中級階段快速成長的重要特征。
在這一時期,努力實現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是主攻方向,我國三大糧食作物生產機械化**薄弱的兩個環節玉米機收和水稻機械種植都取得了突破性快速發展。全國玉米機收水平從2000年1.7%快速提高到2012年42.5%,12年提高了40.8個百分點,年均提高3.4個百分點。尤其近幾年,出現提高幅度高達8個百分點以上的發展速度,真是前所未有。在玉米主產省中,還出現了山東省玉米機收水平連續幾年提高9個百分點、10個百分點以上的發展速度,被稱為“山東速度”。山東省玉米機收水平2000年僅為3.7%,2010年達到71.5%,如今已達80%以上,成為我國率先實現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第一省。這個亮點也列入2010年全國農機化十大新聞第4條。在此期間,我國玉米聯合收獲機從2000年0.36萬臺增加到2012年23.3萬臺,年均增加1.9萬臺。尤其近3年增加量都在4萬臺以上,2012年增加6.3萬臺。
12年間,全國水稻機種水平從2000年5.1%提高到2012年31.7%,12年提高26.6個百分點,年均提高2.2個百分點。近兩年的提高幅度都在5個百分點以上,尤其機插秧發展很快,2012年機插秧面積已達892萬公頃,是2000年的10倍。機插秧面積占水稻機械種植面積的比重從2000年60.5%提高到2012年93%,機插秧已形成機械種植的主流方式,正在迅速推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作方式正在發生快速改變。與此相應,水稻插秧機從2000年4.45萬臺增加到2012年51.3萬臺,年均增加3.9萬臺。尤其近4年年增加量都在6萬臺以上,2012年年增加量為8.6萬臺。
拖拉機總量從2000年1373.7萬臺增加到2012年2282.5萬臺,增加了900多萬臺。其構成發生了大中型拖拉機比重上升,小型拖拉機比重下降的巨大變化。2000—2012年,大中型拖拉機從97萬臺增加到485.2萬臺,占拖拉機總量的比重從7.1%上升到21.3%,其中36.8千瓦以上的拖拉機由44.35萬臺增加到131.8萬臺,翻了1.5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58.8千瓦以上的大馬力拖拉機近年來發展較快,近兩年年增量都在8.5萬臺以上,2012年占大中型拖拉機的比重已達10.5%;小型拖拉機數量雖從2000年1276.74萬臺增加到2012年1797.23萬臺,但占拖拉機總量的比重已從92.9%下降到78.7%,2012年還出現總量比上年減少近18萬臺的情況。
大中型拖拉機配套農具從2000年139萬套增加到2012年763.5萬套,2012年為2000年的5.46倍,機具配套比從1∶1.44提高到1∶1.57;小型拖拉機配套農具從2000年1797.8萬套增加到2012年3080.6萬套,增加了1282.8萬套,機具配套比從1∶1.42提高到1∶1.71。農機作業領域和范圍都有大幅拓寬。
聯合收獲機總量從2000年24.1萬臺增加到2012年127.9萬臺,增加了100多萬臺,年均增加8.6萬臺,近5年年增量都在11萬臺以上,2012年增加量達16.5萬臺。在此期間,聯合收獲機構成發生了巨大變化。稻麥聯合收獲機由23.75萬臺增加到104.55萬臺,玉米聯合收獲機由0.36萬臺增加到23.33萬臺,構成比稻麥聯合收獲機由98.5%下降到81.8%,玉米聯合收獲機由1.5%上升到18.2%。三大糧食作物機收作業從小麥向水稻、玉米迅速擴展。
農業裝備結構、功能改善使發展資源節約型農業機械化取得了重要進展。我國萬元第一產業增加值柴油消耗量由2000年149.7公斤降低到2012年64.5公斤,減少了57%(85.2公斤),取得了明顯的節能降耗效果。
農業從業人員的素質提高和結構改善主要表現為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總量減少而鄉村農機從業人員逐年增多。2000—2012年,我國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從3.6億人減少到2.58億人,減少1億多人,而鄉村農機從業人員(又稱農機手)從3413萬人增加到5354萬人,增加近1941萬人。這一增一減,使鄉村農機從業人員占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的比重由9.5%提高到20.8%,提高了11.3個百分點。也就是說,目前從事第一產業的從業人員,5個人中已有1個是鄉村農機從業人員。表明從事第一產業的人員構成發生了重大變化,素質有很大提高。傳統農民日益減少,會操作使用現代農業機器裝備的新型農民日益增多。實際上,農機手已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主要農活是農機手干了,傳統農民干輔助活。機械化生產方式已成為我國農業生產的主導方式。
質的改善還表現為農機戶和農機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的經營規模、經營能力和專業化程度都有較大提高。截至2012年,在16.7萬個農機化作業服務組織中,農機專業合作社已占20.6%,擁有農機原值20—50萬元的服務組織已占28.9%,擁有農機原值50萬元以上的已占14.5%;在4192.3萬個農機戶中,農機化作業服務專業戶已占12.4%,擁有農機原值20—50萬元的農機戶已有40.9萬個,占0.98%,擁有農機原值50萬元以上的農機戶已有5.4萬個,占0.13%。目前所占比重雖然還小,但發展趨勢是上升的。
農機化作業主攻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開拓農業生產全面機械化取得重大進展。2012年,我國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小麥達93.21%、玉米達74.95%、水稻達68.82%。薄弱環節玉米機收、水稻機械種植近年來已在加快發展。
在主攻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基礎上,農業機械化正從糧食作物到經濟作物,從種植業到養殖業,農、林、牧、漁業機械化全面發展,從產中向產前、產后機械化延伸,農業機械化與產業化協同推進,為實現“四化”同步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統籌城鄉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農業機械化支撐。在區域發展方面,農業機械化正從平原地區向丘陵山區全面推進,從陸地到水域及天空全面發展。相應的農機技術裝備也因勢利導地得到發展。我國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發展都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農業機械化加快發展,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防災減災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初步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開創出又好又快發展的新局面,為提高土地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實現糧食增產,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四化”同步推進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技術支撐,為支持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進程,為國家經濟總量從世界第6位上升到第2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1000美元到6000美元6大臺階提供了堅強有力的現代農業基礎支撐,做出了農業機械化重要貢獻!2000—2012年,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從32.3%提高到57.2%,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從4146元/人提高到20322元/人,2012年約為2000年的近5倍;糧食總產量從46217.5萬噸增加到58957.5萬噸,增加了12740萬噸,近6年總產量都在5億噸以上,出現了有史以來九連增的奇跡;人均糧食從364.7公斤增加到435.4公斤,提高了70.7公斤,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253元增加到7917元,實現九連快,翻了1.75番,城鄉收入比出現了從拉大到縮小的轉機;在此期間,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減少了1億多人,二三產業從業人員增加了近1.5億人;城鎮化率從36.2%提高到52.6%,鄉村人口從80837萬人減少到64222萬人,減少了16615萬人,城鎮人口從45906萬人增加到71182萬人,增加了25276萬人;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國內生產總值從1.2萬億美元增加到8.26萬億美元,人均GDP從不到1000美元增加到6100美元,固本強基,加強現代農業基礎,積極推進農業機械化做出了重大貢獻。
“三不”問題仍亟待解決
在看到發展成就的同時,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前進中存在的問題。必須努力解決好制約發展的問題,才能在新的起點上昂首闊步繼續前進。發展中的問題很多,方方面面。總體來說集中表現為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
不平衡主要表現為農機化區域發展不平衡和領域發展不平衡。北方旱作區與南方水田區,平原地區與丘陵山區的農機化發展不平衡。目前,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達57.2%,已有黑龍江、新疆、天津三省、市、區達80%以上,黑龍江省已達89%,但還有9個省、區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在40%以下,稱為農機化發展的弱勢地區,**低的貴州省還不到20%。農業現代化滯后仍然是現代化建設中**薄弱的環節急需加強;領域發展不平衡主要表現為糧食作物生產機械化與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發展不平衡,種植業與養殖業機械化發展不平衡等。差距大,意味著發展潛力和空間也很大。統籌兼顧,加強發展的平衡性是努力的方向。
不協調主要表現為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要求與薄弱環節機械化嚴重滯后不協調,稱為制約發展的“瓶頸”環節;保糧食安全,主攻糧食生產機械化與促農民增收,發展高效特色農業機械化還不夠協調;農機化的勞力替代作用發揮與勞動力的有效轉移還不夠協調;農機裝備迅速增加與農機新人培育要求還不夠協調;農機裝備供給與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迫切需要還不夠協調;農機與農藝融合還不夠協調;增大農機投入需求與資金困難、投入不足不協調;科學發展要求與體制機制障礙不協調等。這八個方面的不協調現象都是前進中的問題,反映出的主要矛盾是農機化發展需求迫切與有效供給不足的矛盾(含技術、裝備供給、資金投入供給、人才供給、制度供給等不足),要在發展中靠科技進步,深化改革,創新驅動來解決。在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推進農業機械化中,要主攻薄弱環節,解決好不協調問題,加強發展的協調性,實現又好又快發展,這是努力的方向。
不可持續主要表現為隨著人口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資源緊缺與環境壓力越來越大,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凸顯,對農機化發展克服資源環境制約嚴峻挑戰的要求越來越高,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機化的要求越來越迫切,解決好不可持續問題,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是農機戰線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也是新時期繼續前進的努力方向。
總之,農業機械化發展處在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的關鍵時期。我們的責任是要善于把握機遇和應對挑戰,適應新情況,順應新期待,形成新思路,采取新舉措去應對和化解新挑戰,攻堅克難,贏得主動去解決好前進中的新問題,在新的高度上努力開創農機化發展的新局面。
良好的發展環境
我國正處于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中級階段,是農機化發展快速成長期。又處于農機化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發展環境空前好。
一是法治環境空前好。國家立法,依法促進。2004年,國家頒布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第一條開宗明義規定,立法目的是為了“促進農業機械化,建設現代農業”。從此,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納入了有法可依、依法促進的法治軌道,有了法律保障。中央一號文件多次提出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
二是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大。2004年國家開始實施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加大,政策體系逐步健全完善,已形成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長效投入保障機制和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2004—2012年,中央財政用于農機購置補貼的資金,從7000萬元逐年增加到215億元。力度加大,范圍拓寬,標準提高,機制改善,前所未有。在此基礎上,農機作業補貼、農機報廢更新政策等健全配套措施,也開始試點并逐年擴大。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提出要“全面制定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重大政策”。
三是國家實力顯著增強,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發展規律顯示,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城市社會演變進程中,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初期,都需要用農業的積累來哺育工業和城鎮發展,政策上對農業往往是多取少予。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和相當實力后,就會反哺農業。借鑒國際經驗,低收入國家一般不具備反哺能力,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才開始具備反哺能力,收入越高,反哺能力越大。根據世界銀行的分類標準,一般人均GNP(或人均GNI)<800美元的國家屬于低收入國家;>800美元至接近10000美元的國家屬于中等收入國家,其中<3000美元的屬于下中等收入國家,達3000美元至接近10000美元屬于上中等收入國家;達10000美元以后才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我國20世紀末、21世紀初經濟發展水平總體上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進入反哺轉折期。政策上逐步對農業實施由過去多取少予向多予少取放活轉變的支農強農惠農系列政策,逐步取消了農業稅,并對農業進行補貼,補貼力度逐年加大。就農機來說,2004年開始實施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政策,正式把農機購置補貼納入支農強農惠農政策體系。那時我國經濟總量(GDP)由世界第6位上升到第5位,已超過法國。人均GDP為1490美元,還屬于下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中央財政用于農機購置補貼的資金為7000萬元。重點補貼的地區是糧食主產區16個省(區、市)的66個縣及部分農墾農場,重點補貼的機具是以糧食生產為主的6大類機械。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反哺能力增強,補貼范圍逐步擴大到全國所有農牧業縣(場)全覆蓋,補貼機具逐步擴大到糧、棉、油作物,特色經濟作物及養殖業、林果業、設施農業裝備設施。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當前,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加大力度扶持‘三農’的能力和條件。”提出要“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那年我國經濟總量已升至世界第4位,超過英國,人均GDP超過2000美元,達2070美元。當年中央財政用于農機購置補貼的資金增至6億元。200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在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農業的多種功能日益凸現,農業的基礎作用日益彰顯。必須更加自覺地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不斷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力度,”“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種類,提高補貼標準,將農機具購置補貼覆蓋到所有農業縣。”那年我國經濟總量升至世界第3位,超過了德國。人均GDP超過了3000美元,達3414美元,跨入了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中央財政用于農機購置補貼的資金比上年翻一番,增至40億元。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提高現代農業裝備水平,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進一步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擴大補貼種類,把牧業、林業和抗旱、節水機械設備納入補貼范圍。”這一年我國經濟總量上升到世界第2位,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達5447美元,中央財政用于農機購置補貼的資金增至155億元。2012年我國經濟總量(GDP)突破8萬億美元,達8.26萬億美元,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達6100美元,中央財政用于農機購置補貼的資金也突破200億元大關,達215億元。支農強農惠農的政策力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在強調“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時,首次提出了“探索農業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的新要求。以上情況表明,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發展現代農業迫切需要反哺,經濟社會發展已具備反哺的能力和條件,認識到位,政策有力,形成政民合力促進發展的良好運行機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形成了我國農機化發展史上又好又快的發展時期。
四是我國已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四化”同步推進的新時期。“四化”同步推進體現在農業機械化、現代化快速發展進程中,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增強,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城鄉差距逐步縮小,新時期工農聯盟更加鞏固,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從2003年開始出現了我國有史以來二、三產業從業人員數量超過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的歷史性轉折,2011年更出現第三產業從業人員超過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和城鎮人口超過鄉村人口的歷史巨變。糧食安全得到保障,城鄉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國家總體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使我們對《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精辟判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今年在江蘇考察時進一步指出,統籌城鄉發展,“四化”同步推進,要以農業現代化支撐新型城鎮化。這應是新時期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和基礎支撐。
五是改革開放日益深入,形勢越來越好。改革開放給人民帶來福祉,使廣大人民受益,深受人民擁護、歡迎。改革開放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成效卓著,舉世公認。黨的“十八大”提出必須堅持推進改革開放,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創新開放模式,增強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在國際化中實現互利共贏,共同受益,把我國經濟發展活力和競爭力提高到新的水平。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使改革開放的形勢越來越好,紅利越來越多。農機戰線也在進一步深化改革,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增添新的活力,在新的起點上全面推進農業機械化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善于利用有限資源,靠智慧和勤奮解決發展難題,努力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中國農機企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迎來更多跨國農機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站在新起點、新高度,開創發展的新局面,取得更大的技術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發展前景展望
新時期農機化發展有四個重要特點,一是快速成長與轉型升級交融,在加快發展時更加注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二是在“四化”同步推進中發展農業機械化,是新時期農機化發展的時代特色。一方面大力支持農用工業發展,積極發展新型農用工業,工業化為農業生產提供技術裝備支持;另一方面農業機械化發展需要購買更多的農機裝備,繁榮農機市場,還可以轉移更多的勞動力到二、三產業從業,支持工業化、城鎮化發展,二者優勢互補,相輔相成,協調發展。三是新時期按照“保供給安全,促農民增收”相統一的新要求,統籌兼顧農業機械化全面協調發展,積極發展增產增收型農業機械化。四是要加大克服資源、環境制約的力度,加強創新驅動發展,積極發展資源節約型、生態環保型農業機械化,是新時期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努力方向和重要特征。
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對發展現代農業的重大舉措作了高度概括,文件提出,發展現代農業“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這就是大家常以為據的“六用”,在指導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重要指示精神要結合新時期的新特點全面認真貫徹落實。
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新時期不僅要重視量的增長,更要注重結構改善和功能提高。隨著農機化由生產全程化向全面化推進,隨著對節能降耗的要求日益提高,農機品種必然向多樣化、高質化發展,發展的領域和空間不斷擴大,水平不斷提高,農機市場的競爭態勢也由單一向多樣化發展,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由低水平價格競爭向高水平差異化競爭發展。新時期應當注意,在農機總量增長中,既有新增量,又有報廢更新量,也就是換代升級量,而且這個量已不容小視,相當可觀。據研究,目前農業機械超期服役的老舊農機已占很大比重,能耗高、污染重、安全性差、事故隱患多已是必須解決的迫切問題。大中型拖拉機達到報廢年限的已有50多萬臺,約占總擁有量10.5%;小型拖拉機達到報廢年限的已近1千萬臺,占總擁有量的比重高達55%;稻麥聯合收獲機達到報廢年限的約20萬臺,約占總擁有量近20%;水稻插秧機達報廢年限的約3.9萬臺,約占總擁有量的7.6%。
2012年,農業部、財政部、商務部已聯合發文開始在11個省市進行農機報廢更新補貼試點,為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與農機報廢更新補貼政策的銜接進行試點探索,此工作已正式啟動。今后農機年報廢更新量是一個不小的數量,值得業界關注。因此,在農機企業群雄林立,國內國際農機企業都搶灘中國農機市場的今天,在農機化大有可為的黃金發展期,企業要拿出自己的產品去參與市場競爭,為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做出貢獻,必須深入研究市場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研究政府政策導向,審時度勢,根據自身特點在復雜多樣的廣闊市場中找準自己的定位、主攻方向和著力點,發揮自身優勢,形成和突出特色,培育核心競爭力,推出先進適用、安全可靠、節能降耗、你無我有、性價比受市場歡迎的農機產品,以優以特取勝,贏得主動,創造佳績。還必須注意的是,研究開發市場時,不能眼睛只朝上,只關注政府行為,還要上下兼顧,深入研究農民的實際需要,眼睛也要朝下,要唯實。因為農民是購置農機的市場主體,有自主權和選擇權,又是農機購置投入的主要力量,農民要算經濟賬,重視實際效益。這些年來,中央財政對農機購置補貼的投入年年增加,增幅很大,但每年都出現有一些省實際農機購置總投入下降的情況。例如,2011年中央財政用于農機購置補貼的資金高達175億元,但出現了10個省農機購置補貼總投入下降的情況,其中8個省是因為農民投入下降,2個省市是因為地方財政投入下降。所以研究市場,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要研究農民的實際需求。
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在新時期要加大農機農藝融合力度,加強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充分發揮其引領和帶動輻射功能;加強新技術、新機具的研發、試驗,大力推進節能降耗,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機化技術裝備的應用和推廣;大力推進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推相結合的農機工業技術創新體系;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新時期要加大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與產業化經營結合的力度;加強現代農業產業工程集成技術裝備與運行模式的研發與應用;加強機具配備的成套性、協調性、先進性和經濟性;加強農機化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化建設;加大培育新型農機化經營實體的力度,按照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發展要求,提高集約經營和規模經營的能力和水平,提高經營效益。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相關法律制度,解決好土地流轉與適度規模經營的關系,鼓勵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鼓勵和支持規模經營和農業機械化良性互動發展。
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新時期要在造就建設現代農業人才隊伍上下更大功夫。要按照人才強農、服務發展、人才優先的要求,以提升素質和創新能力為核心,以農業機械化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實用人才三支隊伍建設為重點,努力建設符合發展要求的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農機化人才隊伍,為實現農機化發展目標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鄉村農機從業人員已形成5300多萬人的一支產業大軍,還在繼續發展壯大。但新手與老手,經過培訓與未經過培訓的人對機器操作使用效果差別很大,要通過組織培訓和實踐考驗,把這支隊伍培養成有文化、能熟練操作使用現代農業機具裝備、能吃苦、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和實用人才。還要建立農機合作社帶頭人人才庫和培訓基地,廣泛開展農機合作社帶頭人、經營管理人員培訓,使新型農民和合作社帶頭人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的帶頭人和生力軍。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