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牛盾:讓金融支農形成良性循環
牛盾:讓金融支農形成良性循環
讓金融支農形成良性循環
——訪全國政協委員、農業部副部長牛盾
針對金融支農,雖然國家已出臺了許多政策,但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一直難以得到有效解決。兩會期間,記者就此問題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農業部副部長牛盾。
記者:當前農村金融服務存在不到位的情況,您認為應怎樣解決?
牛盾:第一是政策方面的因素。我國經濟體系中,農業、涉農企業相比工業等領域都是中小微型的。在國家金融政策的制定上首先要向中小微型企業傾斜,更應該向弱勢產業和弱勢群體的農業中小微企業進行傾斜。第二,我們應該建立一個深入到農村的金融系統。雖然在農村金融的利潤可能比較薄,但是金融機構也不應該“嫌貧愛富”。如果金融機構到農村潛下心來,俯下身來,把根扎到農村,我相信仍然有非常好的發展前景。
記者:近年來,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迅速,但是針對農業機械的金融服務卻非常少,您覺得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牛盾:舉個例子,我們解決了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叫做“農業機械的饑餓難題”。原來一個農戶購買一臺聯合收割機,一年也就用十幾天,剩下的300多天里機械就閑置了,這是一種極大的浪費。而我國發明了以市場化、社會化為主導的農業機械跨區作業,引發了一場農業機械的技術革命。比如,原來對于聯合收割機,我們更重視的是其收割能力、較少拋灑損失的能力,不太重視其行走的能力。但是由于我們要進行跨區作業,就必須重視收割機的行走能力。而這樣的需求就反饋到了農機生產企業那里,促進了企業的研發生產。為了推動我國的農業機械化,國家又出臺了兩項重要的政策,就是購置農業機械補貼和柴油補貼。有了這樣的政策推動,這些年來我國的農業機械發展非常迅速,保有量和總動力基本上都是世界第一。
在這個過程中,農業金融就跟不上發展。比如,跨區作業機手在作業期間,每天都有現金收入,他們帶著大量的現金南征北戰,但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家金融機構可以一路上跟著他們,你有錢了給我,我幫你保管,然后等你作業完了回到家鄉,在家門口的銀行提錢就行了。反而是一些跟著農機手進行農機維修服務或者加油服務的企業發現了這個商機。這就是說,金融機構必須深入到農村,熱愛“三農”,了解“三農”,才能干好。如果金融機構不愿意這樣干,我們就寄希望于改革,可以讓別人來干。我很肯定,只要放開這個領域,一定會有人來干。這正是全面深化改革應該注意的地方。
記者:很多金融機構提出農民購買大型農機具等的抵押貸款問題很難解決,認為風險不可控,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牛盾: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提法就是國家如何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為什么呢?就是因為當農民有了更多的財產權利之后,他就可以更好地進入我國的金融體系和信譽體系之中。哪些是農民的財產權利呢?我舉兩個例子,一個就是農民的宅基地,政策規定了可以抵押、流轉、出租。還有就是農民在農村的房屋財產權、農民集體資產經營收益分配權,還包括土地承包經營權等,我們從政策層面來設計,賦予農民宅基地的用益物權,這在法律上也已經有了明確規定,這意味著農民以后對于貸款的償還能力就沒有問題了。有了政策的規定,有了好的環境,有了金融體系的支持,他們投入的積極性就會不斷地被調動起來,形成良性循環。
記者:解決農機具的抵押貸款問題,您認為還需要從哪幾個方面努力?
牛盾:關于農機具的抵押貸款,我們確實需要做試點。首先,它需要有一個好的評估體系,評估完了之后,誰來進行認證,如何變現等等問題,都是在市場機制下運行所必須要求的環節。另外,市場交易機制如何建立,不能讓農業機械舊了就扔在房前屋后,日曬雨淋慢慢報廢,這是極大的浪費,對環境也是污染。從農業機械的檢測、認證到抵押、變現,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研究如何讓這一機制更加地便利和有效。關鍵是我國農機手太多了,全國有2000多萬人,這樣龐大的數量,又分布在條件不同的地區,世界上都找不到可以借鑒的案例,我們如何設計一個完善的政策確實需要好好思考,目前來看的確還不太成熟。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