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的位置:農機通首頁>>農機博客>>羅曉>>寫作園地>>
(推薦)
哲理式新聞標題的寫法
所謂哲理式標題,即以新聞事實為載體,形象貼切地引出其中的思想道理,使之充盈著辯證色彩而光彩
照人的制題方式。它把思想還原為知覺,使抽象變為具象,虛體變為實體,深刻的哲理變得可知可感,讓讀
者以愉悅的審美方式得以把握。
成功的哲理式標題堪稱題中精品。它是作者對新聞事實高瞻遠矚,而又洞察入微的心靈創造,內涵深
刻,含味雋永,令人沉思,給人啟迪。
如果把一則哲理式標題比為一枚果子,哲理便是它的內核。它可以是人生真諦的發掘,可以是人生經驗
的結晶,可以是人生哲學的意化闡釋。
(肩)陳圓中下崗后,連遭喪夫再離婚等大變故,靠賣冰棒、擺夜宵攤,拉扯大了兩個孩子,如今還買
了新的鋪面和住房,
她的體會是———
(主)厄運并不可怕
(2004年5月5日《湖南日報》)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人的一生中,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成功可以在順境中實現,也可以
在逆境中獲得。厄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意志薄弱,經不住厄運的考驗。如果能正確對待厄運,弄清了成功
的必備條件,找到了自身的不足,避開不利因素,提高自身素質,挖掘內在潛能,就能夠把逆境轉化為順
境。厄運有什么可怕的呢?
(主)貪的再多貪不了一世
逃得再遠逃不出法網
(副)貴州省原交通廳長盧萬里一審被判死刑
(2004年5月11日《新民晚報》)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若不報,日子未到。我國首例外逃巨貪被押回,一審被判死刑。上題
據事言理,獨到引人。做人善為本,這是人的“精髓”所在。有道是:善為至寶,一生享用不盡;心作良
田,百世耕之有余。如果一個人連一個“善”字都不要了,而去棄善從惡,作惡多端,必定是沒有好下場
的。
1986年,新華社發了條電訊,《揚子晚報》在編用時題為:
(主)烏鴉群中有“白子”
世上諸事莫說絕
(1986年8月1日《揚子晚報》)
俗話說:“天下烏鴉一般黑”。臺灣島內竟然發現了白烏鴉,固然是新聞,但標題的制作者并沒有就事
論事,只起個信息的傳播作用,而是將自己對此的哲學思考融入題中,將哲理與新聞事實融為一體,使之傳
出了新聞化的哲學意蘊: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一切正在發展變化著的事物,靜止、絕對是相對的;變
化、相對才是絕對的。
成語“一葉知秋”語出自《淮南子 .說山之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比喻從個別細微現象便
可測知事物的發展趨向和結果。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筆者在標題的著述中多次提到的,1943年9月4日意大
利法西斯政權宣布投降,我國報紙在報道這條重大新聞時有條標題:《〈肩〉一葉知秋〈主〉意大利投
降》,它以一種獨特的制題方式———將哲理與新聞事實融于一體,達到水乳交融的和諧境界,引導人們可
知可感地去測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趨勢和結果,而且這種結果已為期不遠了。這真是一則絕妙的哲理式
標題的范例。
(肩)高消費市場在鬧市頻嘆冷清,而貨倉式、便民式商場在淡季卻生意紅火
(主)一冷一熱一真理著眼大眾是贏家
(1995年9月7日《羊城晚報》)
(肩)雖不是盡善盡美的批評可以當鏡子
即使是令人難堪的怪話也含有真情
(主)射橋鄉“牢騷收集隊”真棒!
(1996年9月11日《農民日報》)
(主)兩眼盯著市場“轉” 生產隨著需要“變”
(副)安徽120萬農民“改行”養魚
(1985年1月30日《經濟日報》)
(肩)桑葉飼養蠶蠶蛹能喂豬 豬糞入魚塘 塘泥可肥田
(主)太湖平原出現“生態農業”結構
(副)它為探索我國現代化農業之路提供了經驗
(1985年12月7日《文匯報》)
(主)墓道烈士已作古紅巖精神照千秋
(副)“紅巖魂”在滬展出觀眾如潮、激起了強烈共鳴
(1996年10月2日《文匯報》)
(肩)“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當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家長們更應
當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制止他們不合理的消費需求———
(主)父母,再富不能“富”孩子
(2004年9月20日《新民晚報》)
還有《黑龍江日報》的標題《拔釘子要揭帽》,把需要抓緊解決的某些難解決的矛盾和問題,比成“拔
釘子”,分析抓住形成矛盾的關鍵比成為“帽”;《解放軍報》的標題《誰說“一手難提兩條魚”———獨
立營三連做到值勤與訓練兩不誤》;以及作為輔題的《視金錢如朋友的人,終會被金錢所累;視權力為朋友
的人,終會被權力所害》等等。上述這些標題雖然面世于不同的年代,但它們就實論虛,都有一個與眾不
同、含義新穎的視角,展示了或思想認識上、或生活工作上、或生產經營上的辯證法,讓人讀來頗有耳目一
新的感受,對現實有較強的指導性與輿論引導作用。
將新聞事實與哲理熔為一爐,并達到水乳交融的和諧境界,這樣的標題是新聞化的哲理,是哲理化的標
題,它那深刻獨特的哲理意蘊,使之更深沉、更睿智、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發表于 @ 2008年07月01日 07:01:00 |點擊數()